探访红色景点,追忆红色故事。为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,加强对于全院师生的党史教育,澳门沙金在线平台党委在“西外英文”微信公众号推出“百个红色景点‘云’参观”专题栏目。红色印迹“云”参观,峥嵘岁月共感怀,置身于红色景点之中,我们可以感受党的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,可以看到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、洒热血的身影。铭记历史守初心,锤炼才干行使命,学院师生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,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梦想之中建功立业。
景点地址:湖北省黄冈市
一、景点地址
李四光纪念馆,1989年10月竣工落成并开馆。纪念馆占地11.6亩,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,馆内设展厅12个。其中设有《李四光生平展》 、《地质矿产标本展》、《地震展厅》、《青少年科普活动展厅》等,以百余幅图片、实物、文字介绍了李四光先生的丰功伟绩。
李四光纪念馆主楼四层,为"回"字仿古建筑。光彩夺目的金黄琉璃覆顶,四脊金龙势如蟠雾腾霄,八方翘角直指苍穹。主楼南边歇檐式门廊,门廊的四根方形立柱用黑色大理石铺砌。门廊下有16级白色曲栏台阶,主楼前有一口5亩多的荷花池。纪念馆围墙东南方有一三开重檐歇山式门楼,东侧有"秋光园",西侧有"楚风酒楼"。步人前厅,映人眼帘的是一幅30多平方米的大型瓷砖国画《万里长城》,李四光画像屹立在国画正下方。主楼中央有50多平方米的八边喷泉池。
纪念馆内设展厅12个,二楼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李四光纪念陈列厅。陈列分《刻苦学习,立志救国》、《科学道路,艰难曲折》、《肩负重行,鞠躬尽瘁》三大部分。陈列采用铝合金展架、立柜、平柜等错落立体组合形式,用大量珍贵历史照片、矿物标本、恐龙化石标本、插图、著作、实物、书画、题词等资料,再现了李四光光辉的一生。
二、景点背后的故事:地质工作奠基人
李四光,1928年1月,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;1948年,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;1950年5月,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;1951年4月,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;1955年,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(院士);1958年9月,任中国科协主席。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,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;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,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,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"地质力学"和"构造体系"概念,建立了"构造体系"的概念,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;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,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。
科研成就
1.提出蜓科鉴定方法
1923年,李四光提出了蜓科鉴定方法,创立了十项标准,将蜓科主要特性,用若干曲线表示出来,使之既有定性概念,也有定量概念,并可以减少文字描述的繁琐,从而提高了鉴定的标准性科学性。这十条标准,一直被中国及其他国家蜓科学者所采用。李四光用这个方法,鉴定了大量的化石标本,写成了他的第一部科学巨著《中国北方之蜓科》,获得了伯明翰澳门沙金在线平台的科学博士学位。
2.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
20世纪20年代初,李四光开始了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。他以很大的兴趣关注中国东部有关第四纪冰川作用问题,在30年代中,完成了《冰期之庐山》一书,引起中国及其他国家地学界的很大兴趣和探讨。40年代他又对贵州高原、川东、鄂西、湘西、桂北等地作了调查,发表了不少有关中国冰川的文章,为中国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增加了新的重要篇章。
3.创立地质力学
20世纪20年代中叶,有关大陆运动起源的讨论正值高潮之际,李四光发表了《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》一文,提出了“大陆车阀”自动控制地球自转速度变化作用的假说。地质学中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——地质力学就从这里萌芽产生了。
李四光建立的地质力学,是把力学理论引进到地质学的研究中,即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。他认为,地球表层的各种构造现象都是地壳运动的产物。地壳在运动中存在,必然有一种力量在起作用,这种力就是地应力。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会形变,由于各种岩石性质不同,产生的构造形迹也不同,依照构造形迹的力学特征和组合形式,可以追索力的作用方向和方式,进而探索地壳运动的方向和起源。这是一项研究地壳运动的新方法。它把力学和地质学密切结合起来,开辟了一条解决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问题的新途径。
4.对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研制成功的贡献
李四光早就预见到新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需要铀矿资源。1949年回国时,他从英国带回了一台伽马仪,为中国后来寻找铀矿发挥了重要作用。1955年1月,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,研究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问题,在这次会议上,李四光和刘杰、钱三强一起做了工作汇报。李四光多次听取找铀队伍汇报、指导工作。他根据地质力学理论,对找铀前景持乐观态度,指出:“一是要找富集带,二是要便于开采。……在我国主要是在几个东西带上。”实践证实了李四光的预测,尤其南岭带的一些铀矿床以规模大、品位高、易开采著称全国。李四光在强调构造规律的研究时提出:“关键要把对构造规律的研究与辐射测量结合起来。”遵循李四光的思路,覃慕陶、吴磊伯等经过艰苦工作,找到了211特大型铀矿床。到“二五”计划末期,中国已发现一系列铀矿床,铀产量已能保证中国核工业发展需要。李四光作为原子能委员会主席,为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做出了突出贡献。
5.石油的勘探和开发
长期以来,中国被认为是一个贫油的国家。当中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,李四光在仔细分析了中国地质条件后,深信在中国辽阔的领域内,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应当是丰富的,关键是要抓紧做好石油地质勘探工作。他提出应当打开局限于西北一隅找油的局面,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石油地质普查工作,不是找一个而是要找出几个希望大、面积广的可能含油区。他找油的指导思想是,先找油区、后找油田。1954年,他在石油管理总局作过《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勘探远景》的报告,指出了三个远景最大的可能含油区,即:青、康、滇地带,阿拉善—陕北盆地,东北平原—华北平原,并提出应该首先把柴达木盆地、四川盆地、伊陕台地、阿宁台地、华北平原、东北平原等地区,作为普查找油的对象。1955年春,他担任了全国石油普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,指导了石油找矿工作。特别是东北平原、华北平原先后突破之后,他更加坚定了中国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的信心,指出新华夏沉降带找油的理论是可靠的,为中国寻找石油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。
6.地震预报
20世纪60年代初,广东新丰江水库发生地震,尤其是在1966年邢台发生了强震之后,李四光深感地震灾害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之严重,在他生命最后的几年里,用了很大的精力投入了地震的预测、预报研究工作。他认为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,大多是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引起的;因此,对构造应力场的研究、观测、分析和掌握其动向,是十分重要的。他在邢台地震之后,对河间、渤海湾和唐山等地区孕育发生地震的可能性,提出过一些预测性的意见,后来证明是正确的,可惜这项工作他没有来得及深入总结,就与世长辞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