游红色景点
当前位置: 学院主页 >> 建党百年 >> 游红色景点 >> 正文
百个红色景点“云”参观(78)刘伯承同志纪念馆
发布时间:2021-05-16     作者:   分享到:

探访红色景点,追忆红色故事。为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,加强对于全院师生的党史教育,澳门沙金在线平台党委在“西外英文”微信公众号推出“百个红色景点‘云’参观”专题栏目。红色印迹“云”参观,峥嵘岁月共感怀,置身于红色景点之中,我们可以感受党的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,可以看到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、洒热血的身影。铭记历史守初心,锤炼才干行使命,学院师生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,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梦想之中建功立业。

景点地址:重庆市开州区

一、景点介绍

刘伯承同志纪念馆,位于重庆市开州区汉丰街道盛山公园内,于1990年12月奠基,1992年12月4日刘伯承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正式开放,邓小平题写“刘伯承同志纪念馆”馆名。


刘伯承同志纪念馆占地7.58亩,由主展馆和东西部组成。主展览馆分内外两进院落,内院为陈列布展厅,共有展厅6间,以回廊相连,外院有书画厅。纪念馆内的陈列布展按历史轨迹,分为“壮志英华,从戎救国”、“土地革命,屡建奇功”、“烽火抗战,尽显神威”、“解放战争,功勋卓著”、“开国元勋,再铸伟业”、“一代名帅,风范千秋”六部分,展线长达520米,陈列着珍贵图片630张,实物和文献资料358件,通过声光电科技手法生动再现了刘伯承元帅充满传奇的一生。

刘伯承同志纪念馆占地7.58亩,主体建筑面积2343平方米,共有展室6间(其中陈列布展厅5间,兵器辅助陈列室1间),展线长520米。纪念馆前矗立着中央军委铸赠的刘伯承元帅铜像,铜像连基座共高6.1米(其中像高4.1米)。

刘伯承同志铜像

刘伯承纪念馆开馆时,中央军委赠送一尊刘伯承铜像立于此(取材于红军到达陕北后,美国记者斯诺为刘伯承拍摄的照片),后来应刘伯承故乡赵家镇人民的要求,将中央军委赠送的铜像移到了刘伯承故居。这尊铜像是2009年由上海美术学院教授、著名雕塑家章永浩先生根据解放时期的刘伯承像精心设计而成的,显现出刘伯承元帅运筹帷幄、胸中自有百万兵的军神形象。

功勋柱广场

开州人民为纪念刘伯承元帅的丰功伟绩,选择元帅戎马生涯中八件大事分立功勋柱八根,大理石柱,粗壮挺拔,直指云天,供人瞻仰。各功勋柱分别以“浴血丰都”、“泸顺起义”、“八一风暴”、“彝海结盟”、“巍巍太行”、“淮海决战”、“钟山风雨”、“金陵兵校”等革命史实,用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,群雕人物众多,情景交融,耐人寻味。


二、景点背后的故事

刘伯承(1892年12月4日~1986年10月7日),四川省开县人(现重庆市开州区)。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,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,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,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、军事家、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,军事教育家。

辛亥革命时期从军,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相继参加了北伐战争、八一南昌起义、土地革命战争、长征、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等。建国后,历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,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,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,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。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。1986年10月7日,刘伯承在北京逝世,终年94岁。刘伯承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,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,对我军向正规化、现代化迈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。

勤学善思成儒将

刘伯承一生刻苦勤奋孜孜以求,使他不仅走完了从士兵到元帅的进步道路,而且成为无产阶级军事家,被誉为“儒将”。在我军将领之中,刘伯承学习刻苦是出了名的。他从小就崇尚古人“头悬梁”、“锥刺股”的刻苦精神。读私塾时常常最先到校,最后离校,他不仅把课文背熟,而且连注释也背下来。到了中学和军校,他更是勤奋刻苦,以致各科成绩都很突出。步入行伍之后,他仍不忘学习。

大革命失败之后,党派刘伯承到苏联学习,进苏联红军高级步校时他已经三十六岁了。到了这个年纪再学外文是相当困难的。但他从字母和发音开始,用了两年多的时间竟然攻克了外语关,并获得了俄文和各科成绩优秀的佳绩。毕业时他已经能够准确地翻译俄国的军事理论著作。回国之后,成为我军第一位翻译科长。他借助俄文工具,系统研究了罗马战史、拿破仑战史、日俄战争史等,开阔了军事视野。还系统研究了苏军的条例、条令、作战理论,增长了正规化军队和打现代战争的知识。

在革命战争年代,刘伯承的大部分时间在前线度过,他常常在炮火之中细扣兵书,置生死于一旁,而入心思于兵法之中,不绝于耳的枪炮之声时常成为他研读兵书的伴奏曲。比如,1941年八路军总部送来一部《合同战术》的译稿请刘伯承校订。一年后这部译著校订好并复印,刘伯承在评序中写道:“这本书在校正中经过三次反扫荡的作战”。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最残酷的阶段,几乎天天在打仗,左权同志就是在这期间牺牲的。即使如此,刘伯承也不忘校订工作,他把这项工作看作是学习任务。此后《合同战术》下部的译稿又送到刘伯承的手中,校订完成并复印时,刘伯承作序写道:“我在上爱国自卫战争前线时,带上这本《合同战术》及其译稿,才真正开始校正与补译。幸好在敌人飞机大炮坦克的督促与我参谋同志帮助绘定之下,……完成了出征前一切工作”。《人民日报》报道说:“刘伯承将军在戎马倥偬之中完成《合同战术》一书下半部之校译,计十万字。此为一百天来刘将军歼灭蒋军十一个旅之外又一重大贡献。……一百天来,刘将军驰骋于冀鲁豫大平原上,五战五捷,平均每二十天作战一次。”“刘将军在极度繁忙的自卫战争中,稍有空隙立即开始校译。”


刘伯承的勤奋好学还在于他对战争经验的总结和思考。他从不放过任何一次有影响的战争或战役,认为那里面有鲜血和生命铸成的经验与教育。从南昌起义的失败,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重大战役和战斗,刘伯承常常都有系统的思考与总结。他强调“用兵从实际出发,使主观符合客观。”

刘伯承刻苦学习古今中外的军事理论,认真总结实践经验,使他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军事理论。他提出了生动形象的“五行术”,在“五行术”中把我军看成战争主体,把任务当作中心,把敌情看作前提,把时间和地形看作物质条件。他常说:“五行不定,输得干干净净。”他集毕生的心血形成了系统的军事理论。

对刘伯承的刻苦勤奋,朱德称赞道:“刻苦学习,学而不厌。”陈毅元帅则称赞说:“苦学入梦寐,劳生历艰难”。就连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也感慨地称:“刘伯承廉洁虚心,不断求知,与国民党将领比较,诚不谛鹤立鸡群。”

Baidu
sogo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