游红色景点
当前位置: 学院主页 >> 建党百年 >> 游红色景点 >> 正文
百个红色景点“云”参观(91)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
发布时间:2021-05-22     作者:   分享到:

探访红色景点,追忆红色故事。为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,加强对于全院师生的党史教育,澳门沙金在线平台党委在“西外英文”微信公众号推出“百个红色景点‘云’参观”专题栏目。红色印迹“云”参观,峥嵘岁月共感怀,置身于红色景点之中,我们可以感受党的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,可以看到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、洒热血的身影。铭记历史守初心,锤炼才干行使命,学院师生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,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梦想之中建功立业。

景点地址:北京市复兴路9号

一、景点介绍

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位于北京天安门西面的长安街延长线上,筹建于1959年,是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。1959年3月12日,经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批准,正式定名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。

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大型综合性军事历史博物馆,占地面积8万多平方米,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,陈列面积4万多平方米。主楼高94.7米,中央7层,两侧4层。截止至2012年末,全馆有22个陈列厅、2个陈列广场。军博收藏34万多件文物和藏品。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793件,大型武器装备250余件,艺术品1600余件,对外军事交往中受赠礼品2551件。其中有铜鎏金弩机、镇远舰铁锚、叶挺指挥刀、三八式步枪和解放军第一辆坦克等重大历史价值文物。

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览大楼于1958年10月动工兴建,1959年7月竣工,同年10月内部预展,1960年8月正式开放。

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,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,展馆面积近5万平方米,主楼高94.7米,正门上方“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”匾额是毛泽东主席亲笔书写。

二、景点背后的故事


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,收藏着一根3尺多长、密密麻麻刻满4省地名的竹竿,这件不寻常的文物,见证了支前民工运输的艰辛,成为人民群众支前的历史缩影。

这根竹竿的主人,就是特等支前功臣、山东省莱阳市龙旺庄街道西陡山村人唐和恩。小竹竿和唐和恩的故事,要从1948年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说起。

1948年,淮海战役打响。这一年,唐和恩37岁。解放区人民和广大民兵,在“一切为了前线,一切为了胜利”的口号下,以高昂的革命热情和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,全力以赴投入到支援人民解放军作战的事业中。

唐和恩带头报名,参加了支前小车运输队,编入莱东县陶漳区运输队,并担任运输队副指导员、党支部组织委员兼第四小队队长。


临行前,唐和恩斩钉截铁地向组织保证:“解放军打到哪里,我们就支援到哪里;前线需要什么,我们就运送什么。”他们和数百万支前群众一道,顶风冒雨,忍饥耐寒,日夜奔走在支前的道路上。遇上阴雨天气,就把自己的蓑衣、棉衣脱下来,盖在独轮小推车上,宁愿自己受淋挨冻,也决不让军需物资受半点损失。路上宁可自己挨饿,也不动一粒军粮。遇到敌机空袭,唐和恩和队员们首先想到的是设法隐蔽粮车,决不丢下小车不管。

在一次运粮途中,一条河拦住了去路。上级要求天黑以前要把粮食送到。眼看天色将晚,附近又没有桥,为了保证把粮食按时送到,他们决定涉水过河。唐和恩第一个脱掉棉衣,扛起粮包就下了河,队员们一看,都扛包抬车紧紧跟上。隆冬季节,寒气逼人,河面上结着薄冰,齐胸深的河水冰冷刺骨,队员们咬紧牙关,没有一个退缩。大伙儿刚一上岸,还没来得及穿衣服,就听到远处传来敌机的声音,大家迅速分散隐蔽,直到敌机飞走,才爬起来穿好衣服继续赶路,终于按时把粮食送到了目的地。


唐和恩是个有心人,又是个推车的好把式,从老家出发时,他就随身带了一根3尺多长的小竹竿,白天用来支车,晚上用来探路,小小竹竿从未离开过他的身边。

一天休息时,唐和恩端量着小竹竿心头一亮,我要是把经过的地名都刻在这根竹竿上,不就可以记下支前都到过什么地方吗,以后还可以给后代讲故事,那该多有意思啊。

唐和恩越想越觉得有理儿,他立刻行动起来,拿出随身携带的小刀在小竹竿上刻下了第一个地名。从这儿以后,每到一个地方,他就在小竹竿上刻下这个地方的城镇和乡村的名子。

解放军势如破竹,支前大军也车轮滚滚紧随其后,把弹药、粮食、水,还有馒头等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,送到将士们的手中。小竹竿上的地名也随之越来越多,不知不觉,密密麻麻地连成了一片。

把这些地名按地理位置连接起来就是一条支前路线图。从老家莱阳万寨乡出发,行程5000余里,共刻下鲁、豫、苏、皖4省88个城镇和乡村的名称,先后支援了济南战役、徐东战役和淮海战役。

小小竹竿,见证了胶东人民支援前线的光辉历程,也是淮海战役解放军高歌猛进、国民党军节节败退的历史见证。

Baidu
sogou